济南市钢城区自然资源局2022年建议提案办理总体情况
字号:
大 中 小



2022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全区自然资源工作积极建言献策,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及提案。我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处室,与代表及委员沟通对接,认真办理。今年我局共办理人大建议3件,政协提案2件,会办件1件。目前我局对代表建议及政协提案答复工作已全部完成。
一、2022年人大建议办理总体情况
(一)刘汝海代表提出的“关于推进砂石资源供给侧改革,建设大型集约化绿色矿山的建议”。
1.关于砂石资源整合和建设砂石生产基地的建议
近年来全省出现了砂石供给紧缺、价格高位运行等突出问题,对此我区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提高砂石资源供给能力。一是按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拓宽资源供给渠道、保障企业合法利益”的原则对现有砂石矿山进行了摸底排查和研究分析,确定具备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鼓励大型矿山企业收购、兼并、重组,实现矿产资源向优势企业聚集,目前该项工作正在推进中。二是开展第四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工作,着力优化布局,缓解资源供需矛盾,改善矿山规模结构,突出重点区域、重点矿种,促进集中开采、规模开采。我们对您提出的为南港里矿和小上峪矿提高资源储备和生产规模的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拟在矿产资源规划中设置相应区块,根据供需情况适时启动竞争性出让,缓解资源供需矛盾,服务我区钢铁生产和经济发展。
2.关于实现矿产资源“边开采边治理”的建议
我区一直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统筹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矿山企业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缴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金,制定并严格落实年度恢复治理计划,深入推进矿山修复治理和绿色矿山建设行动。近年来,我区累计投入矿山治理资金9000余万元,完成矿山恢复治理800余公顷,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1处、省级绿色矿山3处。
(二)王学华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项目手续办理协调力度”。
我局于2021年底与各街道对接,并将各街道上报的“两规”一致性处理项目纳入项目库上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2022年上半年积极争取各街道及项目方意见后,启动了第一批“两规”一致性处理产业项目。您所提到的艾山街道辖区部分园区已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企业自愿退出“两规”一致性处理,等待国土空间规划批复后解决规划问题。
(三)吴强代表提出的“关于调整南部新城付家桥片区城市规划”。
我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于2021年3月正式启动,由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山东地质测绘院联合编制,并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发展目标定位、人口城镇化两个专题研究。
钢城区国土空间规划内容按照《山东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要求开展编制,包括双评价和双评估、发展战略目标、三区三线、全域发展格局、自然资源保育和利用等内容,目前工作已完成双评价、双评估、三线划定、用地空间布局等过程方案。
当前工作以“三线划定”为主,根据自然资源部最新划定原则,三线划定按照基本农田线、生态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线的先后顺序开展。南部新城付家桥片区已纳入钢城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在城镇开发边界范围之内,相关街区地块规划及其规划性质由区规划协调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双凤山、青杨崮位于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保护区,在生态红线范围内,按照相关要求需保留原生态。
二、2022年政协提案办理总体情况
(一)李卫国、杨媛媛委员提出的关于“尽快设立野生动物禁猎区和禁猎期”提案。
接到提案后,我局进行了认真调研分析,为保护钢城区“三有动物”不被捕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的规定,起草了《济南市钢城区人民政府关于设立野生动物禁猎区和禁猎期的通告》,目前正在履行发文程序。下一步,我单位将积极履职,严格按照规定保护我区“三有”等各类野生动物,守护钢城绿水青山。
(二)李新军委员提出的关于“用超前的标准规划引领工业发展”提案。
当前从国家到省、市,国土空间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尚未正式下达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根据自然资源部编制存量规划、减量规划的要求,新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非常有限,新增用地指标不容乐观,存量用地利用将为未来城市发展主要方向。
经济开发区是钢城区重要的产业发展空间,对钢城区打造“三区一厅”目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过程中,对经开区用地规模需求给予了充分考虑,空间规模也给予极大的倾斜。按照7月底“二上”三线划定方案,经济开发区已将莱钢大道拟建项目全部纳入开发边界,莱钢大道以东、双元大街以北用地也纳入开发边界,经开区保障用地规模约14平方公里。
下一步,区国土空间规划将从两个方面支持经开区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一是做好两规一致性项目规划审批,全力保障近期重点项目发展需求;二是做好存量规划,支持经开区针对区内村庄开展村庄整合,优化用地布局,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整合零散用地,完善居住、商业配套设施,提升园区土地价值,提高土地亩均产出,助力园区高质量发展。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