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济南市钢城区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字号:
大 中 小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崇尚实干,狠抓落实,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全区上下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有效应对粗钢产量压减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38.3亿元、增长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3.4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3.6亿元、增长16.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85万元、2.28万元,分别增长8%、11.2%。
(二)有效投资支撑有力。项目建设加力提速。全力以赴谋项目、争项目、引项目、建项目,确定区级重点项目60个,争取省重点项目5个、市级重点项目22个。强化项目服务保障,金雷海上风电装备智能制造项目从开始拿地到开工建设仅用时40天,实现了当年拿地、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中安新能源科技年产40万吨车桥用管等项目实现了“精准供地”。22个市级重点项目投资完成进度居全市前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举办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供需对接会,签约重型钢结构加工等产业化项目35个,引进市外投资7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40万美元。
(三)动能转换持续发力。山钢股份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加速推进,1号3800m3高炉、转炉连铸主体及附属设施建成投产,石家岭特钢片区加快建设。大力实施企业梯队培育工程,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3家,省、市级瞪羚企业11家,省、市级绿色工厂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汇锋热温精锻与智能成形技术研发、鲁银新材料高强轻质钢粉末产业化技术等2个项目成功入选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攻关课题。加快智能化试点改造,聘请华为、浪潮集团,对全区30家骨干企业量身订制智能化改造方案,有7家列入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加快科技创新,新增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家,引进高层次人才10人;加强与山东产研院合作,依托辖区内金鼎电子联合成立电子材料研究院,依托粉末冶金优势成立粉末冶金研究院。企业能级显著提升,鲁银新材料钢铁粉末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7%,产销规模和综合竞争实力稳居亚洲第一,成为全区首家入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金雷科技荣获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30%。
(四)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取得阶段性成果。科创中心完成主体封顶,文体中心的演艺场馆完成基础建设。桲椤、付家桥等城中村拆迁改造稳步实施,锦绣德宝、弘元悦府等房地产项目加快建设,泉山小区等5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加大山体治理力度,艾山、双凤山、磨石山、栾家岭山体公园修复规划设计完成,花雨山、石河子、锦龙山等郊野公园建成投入使用。济莱高铁钢城站站房启动建设,黄羊山大街、朝阳路等7条道路提升改造完成。优化城市管理,加强环卫管护、垃圾分类、渣土管控工作,拆违拆临19.3万平方米,完成17条道路建筑外立面治理,改造1处便民市场,消除黑灯路段10条。
(五)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稳定粮食和畜牧生产,种植粮食作物6.47万亩。持续推进“畜、药、果、花、菜、闲”六大系列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开展品牌提升行动,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发展格局。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11个,流转土地4200余亩。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验收,引进山东未来畜禽种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实施产业扶贫项目7个,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21个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新建改造农村道路164公里,硬化村内道路20余万平方米,群众出行更加方便。
(六)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优化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全省通办更加方便,推行上门服务、延时错时服务、帮代办服务,行政审批更加精细,353个办理事项做到“不见面审批”,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新登记私营企业1417家,新增个体工商户2567家。我区列入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强省会等重大战略,毗邻县域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我区与新泰、沂源共同打造县域合作典范,产业协作、交通互联、人员交流等更加频繁。东西部协作工作推进顺利,加大与康乐县交流合作,帮扶任务全面完成。
(七)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开展突出环境问题专项整治攻坚行动,推进工业污染、钢渣堆场、“自留黑”等领域整治,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4.6%,始终在全市第二单元考核中排名第一位。持续抓好“散乱污”企业整治,严控“两高”项目上马。启动大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对37公里河道进行综合整治,全线4个标段有序推进建设,部分沿河公园投入使用。加快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配套管网建设,全面提升污水治理水平,饮用水水源地和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
(八)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深入贯彻落实“六稳”“六保”政策,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00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提高到160元。建成医保工作站8家,慢病服务中心投入使用。编制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完成10处塑胶操场建设,推进中小学电教校舍修缮改造,实现塑胶操场、中小学网络、学生餐饮标准化管理“三个全覆盖”。加快推进区中医医院建设,建成7个中心村卫生室,全面推进“国医堂”建设,创建为省级健康促进区。持续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抓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始终保持“零输入、零疑似、零确诊”的良好态势。启动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家,新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处、农村幸福院75处。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实施“八五”普法。持续做好安全生产、金融风险防控等工作。扎实推进“食安钢城”“文明城市”“信用钢城”“平安钢城”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统一战线、双拥共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但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企业创新投入不足,高素质人才紧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仍需加强;区域发展的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压力较大,节能减排降碳任务艰巨;人才引进力度不够,“双招双引”数量和质量仍需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差距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向更高质量发展。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落实区第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区委“1364”工作思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打赢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保障六大攻坚战为重点,提升境界、争先创优,崇尚实干、狠抓落实,打造东强战略智造先导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省会经济圈“鲁中会客厅”,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美丽钢城,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作出钢城贡献。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8%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0%以上,节能减排降碳完成市下达任务。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措施
按照区委“1364”工作思路,围绕《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动能转换,加快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坚持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不断提高全区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做强精品钢产业。推进山钢股份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建设,加快“智慧炼钢”升级改造,加大优特钢、H型钢研发,不断提高高端优质钢材质量。优化生产布局,逐步打造新动区、型钢区、特钢区“三大园区”,加快形成产品差异化发展格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优势。二是做大装配式建筑产业。加快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建设,推进重型钢结构加工等项目,加大钢结构建筑企业培育和装配式建筑配套项目引进力度,深耕济南及周边市场,叫响“莱钢钢构”品牌,努力打造辐射周边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群。三是做精汽车零部件产业。引导汇锋产业园、上汽粉末等重点企业,加大产品升级,加快推动传统汽车配件向新能源汽车配件转型,加快由零部件向车桥总成、发动机总成、变速箱总成转变,提高产业竞争力。四是做深装备制造产业。着力推进金雷科技、邦巨等企业,加强新产品开发,通过技改扩规模、招商引项目,新上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项目,努力形成以风电装备制造、大型装备配套、立体车库生产的装备制造业集群。五是做细新材料产业。加强与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抓好粉末冶金3D打印粉、注射成型粉等高端粉末研发及产业化,推进鲁银新材料智能工厂建设,加快粉末冶金制品企业的引进培育,努力打造粉末冶金特色产业基地。依托金鼎电子和电子材料研究院,加大产业链上延下伸,着力打造电子基材特色集聚地。加快颜庄无纺产业小镇建设,依托新宜佳地毯等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力度,不断集聚一批成长性强的无纺企业,打造非织造业生产基地。六是做长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引导莱钢节能环保、耀华鲁信等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鲁碧建材、泰东实业等山钢配套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推进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七是做优现代服务业。依托银座、鲁百商厦,加快布局打造“十五分钟”商圈和生活圈,全力做好沃商广场盘活启动,引进名牌名店,加大高档消费供给。补齐服务业短板,加快发展检验检测、广告咨询、法律服务、会计审计、勘察设计等商务服务业,大力填补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包装设计、专业定制等服务业空白。引导现代物流企业转型发展,规划建设颜庄钢贸物流园区,加快双佳现代钢铁物流产业园落地,推进全区钢贸批发与物流业融合发展。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大传统文化保护和利用,举办各类文化和旅游节会,促进消费增长。全面融入“文旅济南”,加快棋山文化产业园、温泉小镇等项目建设,大力整合大汶河、棋山、九龙山等生态资源和莱芜战役指挥所、9363军工遗址等红色资源,优化提升旅游线路,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
(二)聚焦创新驱动,加快塑造发展新优势。一是加强企业培育。实施“三名”工程,着力培植领军企业,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新发展单项冠军等优质企业17家。加大高企培育和技术成果转化,新发展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2%。二是加快创新平台打造。发挥山钢研究院龙头引领作用,按照建设“国内一流、全省领先”研发平台的思路,完善相关机制,激励精品钢产业技术研究院运用技术优势,促进科技成果向本地钢铁加工企业转化。依托区科创中心,大力发展创客空间、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全区科技创新高地。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实验室、技术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家。三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持续实施泉城系列重点人才工程,积极招引国家人才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端人才,整建制引进创新团队,培育壮大技术研发队伍,为企业加快转型提供人才支撑。
(三)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始终把重点项目,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一是深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全力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安排区重点项目79个,总投资543亿元,力争年内完成投资140亿元以上。二是强化对上争取。在市重点、省优选、省重点、省及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等项目方面精准发力,力争有更多项目列入上级扶持盘子,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三是全力推进开发区建设。将开发区作为全区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坚持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园区建设有关问题,加快完善基础设施,落实好各类发展要素,提升园区承载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主导产业,坚持“强龙头、聚集群、补链条”,绘制全区产业招商路线图,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力争年内引进市外投资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6%以上。五是优化项目服务保障。按照“一项目一方案”的要求,全面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的服务保障机制,加大项目服务力度,积极为项目提供土地、规划、资金、供水、供电等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里辛片区等成片开发方案报批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载体支撑。
(四)聚焦城市更新,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完成国土空间等专项规划编制,加快编制城市更新五年专项规划及近期建设规划和重点片区规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围绕提升城市品质和服务功能,引入先进设计理念,提高城市设计标准和档次,高标准推进重点开发片区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二是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启动南城子坡、北城子坡、逯家庄、宋家庄、付家桥等片区国有土地房屋征收和集体土地征收工作,开展旧村改造。推进桲椤安置区建设,加快锦绣德宝、弘元悦府等房地产项目建设,完成建华新村等20个老旧小区改造。围绕服务功能提升,加快文化、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区文体中心完成演艺场馆主体工程建设。区中医医院完成内部装修和医疗设备安装,区疾控中心完成主体工程,建成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楼,山东健康集团莱芜中心医院诊疗楼建成主体。围绕互联互通,加快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颜辛线改造,新建汶河东路,完成新兴路、铁流路等8条城市道路改造提升。加大范家桥、九堂行宫、澜头民居、棋山抗日烈士纪念碑等历史建筑的修缮与保护。三是推动高铁新区建设。高标准做好高铁新区规划及开发,启动黄庄一村、黄庄三村、黄庄四村拆迁及安置区建设。加快站房、站前广场、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为高铁通车创造良好条件。四是强化城市管理。加大城市整治力度,开展新兴路等建筑外立面改造提升,加快推进城区公共区域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位的设计和施划,做好全区路灯及亮化设施的补建和维护。持续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加大环卫管护和垃圾分类推广实施。拓展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公共治理等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
(五)聚焦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设施长效管护机制,粮食总产量达到2.45万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稳定供应。二是加快培优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引领,加快发展畜禽、花木、果蔬、药材、杂粮等特色产业,加快产业融合项目实施,稳步推进艾乡田园综合体等重点农业项目建设。加快山东未来畜禽种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实现全区畜牧业向高端高质迈进。三是推动农业产业科学化。推进全区现代农业功能布局优化、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农产品农残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新认证三品一标6个,推广水肥一体化1500亩,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5家。四是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做好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推动村容村貌加快改善。新建改建农村道路38公里,改造县乡道路70公里,村内道路“白改黑”15万平方米,建设省级美丽乡村3个、齐鲁样板示范村7个。
(六)聚焦改革开放,加快释放发展潜力。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梳理再造审批流程,扩大跨域通办覆盖面,加大全程电子化登记注册推广力度,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强化部门联动,加快工程审批制度改革,努力实现“拿地即开工”“四证连发”及工业仓储项目“建成即使用”常态化。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持续抓好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落实好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和各级奖补政策,用好“工业33条”和“商贸六条”政策,引导企业加快做大做强。二是持续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支持民生实业、昌源水务做大做强。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管好用好公共资金。推进城镇供水供电供气供暖行业收费价格改革,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区域融合发展。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加强与沿黄城市交流合作。围绕强省会深入落实省市一体化、东强战略,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加强与新泰、沂源、蒙阴交流合作力度,努力争做毗邻县域一体化发展样板。抓好东西部协作,积极与甘肃省康乐县开展交流合作。
(七)聚焦生态文明,加快绿色钢城建设。一是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深入开展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加大窑炉、堆场、料场深度治理,完成山钢莱芜分公司超低排放改造。加强扬尘综合治理,对建筑施工、裸露地面、渣土运输、秸秆禁烧等加大管控,加大道路清扫保洁频次,提高城市保洁水平。加强移动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完成国家下达的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淘汰任务。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二是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大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力争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启动实施颜庄河、黄庄河、闫王河等10条大汶河支流的治理和保护。实施金鸡峡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园项目和白冶子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平方公里。深入开展城乡污水治理,对第二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扩建半璧店子污水处理厂,新建污水管网21公里、中水回收利用管网4公里,完成65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启动实施城区雨污分流系统化治理、城市内涝整治等工程,全面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和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三是加大山体保护与开发。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退化林修复工程1500亩、森林抚育6000亩。加强矿山监管和地质灾害防治,完成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和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后期养护、移交等工作。加快实施城市绿化提升,对艾山公园、双龙山公园等城市公园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推进黄羊山、青年公园、磨石山、栾家岭等山体公园建设,大幅增加公园数量,提升公园服务半径,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和游园环境。四是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完成碳达峰行动方案编制,严格推进能耗双控和煤炭压减,严控“两高”及高耗水项目上马,加大企业技改,推进绿色工厂建设。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提倡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应用,推进节能单位创建,建设低碳社会。
(八)聚焦民生福祉,加快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一是持续抓好疫情防控。按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要求,全力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稳妥有序推进疫苗接种,确保疫情“零风险”。二是坚持稳就业保民生。落实稳岗就业各类政策,加大重点人群技能培训,完成新增城镇就业2500人。加快全民参保,推动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应保尽保。加快医疗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新建医保工作站8家、医保工作点200家。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持续巩固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5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启动建设2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积极争创全省养老示范区。三是全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加大教育投入,落实“双减”要求,实施校园提升行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持续推进各类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大医疗设施投入,推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中医药等各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深入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加大普法宣传,确保社会安全和谐稳定。持续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金融风险防控等工作。深入开展“文明城市”“信用钢城”“平安钢城”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统筹推进统一战线、双拥共建、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防消防、国防教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