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济南市钢城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字号:
大 中 小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按照“1364”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一)经济基础更加稳固。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山钢减产限产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区上下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积极作为、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正增长;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5.5%。
(二)动能转换接续有力。全力谋划项目、引建项目,确定区级重点项目70个,争取省级重点项目8个、市级建设类重点项目9个,各类项目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加大项目服务保障,全力协调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问题,山东高速绿建重型钢结构、奇力浦年产20万台通用变频器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强与宝武对接合作,整合山钢新旧动能转换腾挪出的土地,谋划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欧冶链金、宝武水务、宝武资源3个项目签约落地。加大企业扶持,出台《关于鼓励扶持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六条意见》,完成技改投资37.5亿元。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实际利用外资3089万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257%。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瞪羚企业3家、智能工厂2家,省、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家。新增服务业市场主体2953家,新认定市级总部企业3家。与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合作,成立济南钢铁产业智能制造和战略新材料研究院。
(三)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加快推进城市更新,南城子坡安置区启动建设,北城子坡安置区进入招投标程序,桲椤安置区进行主体施工。完成21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文化场馆建设,建成图书馆1处、泉城书房1处、城市书房5处、职工书屋13家,实现五级应急广播体系贯通。济莱高铁建成通车,钢城进入“高铁时代”。新增加密12条公交路线,新建智慧公交站亭117处,建立“城区-城乡-区际-城际”智慧公交体系。新兴路等12条城市道路完成提升改造,22条莱钢移交道路纳入城区保洁作业范围,安装路灯3315杆,消除黑灯路段101公里。建成山体公园5个,改造提升公园游园8个、山体绿道7.7公里,新增绿化面积51万平方米。全力打造舒适的城市环境,完成新兴路、钢都大街东段建筑外立面整治,拆除违法违章建筑8.6万平方米,施划停车位3500个。规范设置南湖夜市,汶水路智慧农贸市场投入使用。
(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47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2.48万吨。做大做强“畜、药、果、花、菜、闲”六大特色产业,省级现代农业(畜牧)产业园通过验收,引进了总投资17.3亿元的山东未来畜禽种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助力打造“北方种业之都”。大力开展品牌提升行动,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经济格局,成功创建莱芜黑猪区域公用品牌以及富硒嬴菊、“柳桥红”等品牌,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3个,打造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7个,新增出彩人家示范村(社区)20个,新创建全省社区治理示范村2个、省级景区村庄2个。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新改建农村道路111公里,农村公路安防设施51公里,村内道路“白改黑”32万平方米。
(五)改革创新有效推进。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一次办成”改革深入推进,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率达98%。推进“跨域通办”,与山西晋城和省内威海、临沂等地81个县市区签署“跨域通办”协议,有效解决异地办事“来回跑”“折返跑”等问题。23个行业实现“一证准营”,88项审批事项实现“一窗通办”。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97家,研发投入增长16%,占GDP比重达4.2%。出台《关于加强建设“汶源英才工程”的实施意见》《“汶源英才”工程20条政策措施》,设立3800余万元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各项服务保障政策不断完善。与中国钢研院、山东产研院、省农科院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发展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高层次平台76家。引进培育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109人、汶源英才146人。
(六)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77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市第三位。总投资10.28亿元的大汶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大汶河10条支流综合治理项目开工建设。实施城区污水综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系统工程,新建污水管网27公里,完成65个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劣五类水体整治力度,5个重点河流考核断面稳定达到或优于考核目标,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完成退化林修复1500亩、森林抚育6000亩。
(七)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科学精准抓好疫情防控,落实二十条优化措施和“新十条”,建成15分钟便民核酸采样网络,建设核酸检测方舱实验室2处,日检测能力达到4.4万管,新建和改建一批集中隔离场所,加快推进疫苗接种,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各项民生政策与省会标准等高补齐,民生支出占比达到80%。着力稳就业,抓好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就业,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701人,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810个。各类保险扩面3384人,建设医保工作站16家、医保工作点257家。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实施幸福食堂标准提升,入选2022年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区中医医院综合楼即将投入使用,山东健康集团莱芜中心医院门诊住院综合诊疗楼完成主体建设、应急楼竣工,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楼加快改造,新建村级卫生室40处。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新建幼儿园3所,新配备学科实验室(功能室)79间。积极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打造“好帮手”等志愿服务品牌。新建“希望小屋”16间。加强残疾人保障救助,为8400名残疾人提供服务。持续做好安全生产、食品安全、金融风险防控、法律援助、矛盾纠纷化解、扫黑除恶、道路交通专项整治等工作,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统一战线、双拥共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进步,但受疫情和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影响,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工业运行下行压力大,创新支撑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财政收支矛盾大,环保压力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够,缺少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部分项目受资金、土地等要素制约明显,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任务艰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基础设施配套等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和区委“1364”工作思路,以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保障上持续攻坚,加快建设现代化高品质美丽钢城,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钢城绚丽篇章。
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进出口总额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节能减排降碳完成市下达任务。
三、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措施
按照区委“1364”工作思路,围绕《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1)做强支柱产业。全力服务山钢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山钢新旧动能转换100t转炉连铸、小型轧钢生产线及配套连铸机升级改造等项目加快建设。加强与宝武及其子公司对接合作,借助宝武产业资源、资本运营、园区建设等优势,推动精品钢产业延链强链。以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为载体,加大钢结构建筑企业培育和装配式建筑配套项目引进力度,打造新兴建筑产业基地。引导汇锋传动等重点企业加大产品升级,加快推动产品从元件、器件向部件、系统总成延伸,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力。推动金雷风电等企业在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扩大产业规模上精准发力,加快推进金雷绿色能源装备高性能轻量化核心零部件智造等项目建设,构建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加快鲁银新材料与相关企业战略合作,进一步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引进培育粉末冶金制品企业,打造一流的粉末冶金制品基地。谋划布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氢能与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项目。(2)做优发展变量。不断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实施20个总投资41.9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推动山钢新旧动能转换等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财政贴息项目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增强政策性资金撬动作用。(3)扩大发展增量。围绕精品钢、装配式建筑等重点产业链,找准上下游薄弱和缺失环节,以“链主”企业为核心,加大强链项目招引力度,尽快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年内实际使用内资增长20%以上,实际使用外资增长8%以上。
(二)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1)持续开展服务业攻坚。抓好市场主体培育,建立培育库、招引库、项目库、载体库,实施清单化、项目化推进市场主体发展。培育发展“首店经济”、电商经济、高端婚庆等新业态,大力引进商业综合体、中高档家居建材展销中心等商业项目,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净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家,认定市级总部企业2家。(2)发展壮大重点服务业企业。加快推进山东双佳钢铁供应链产业园项目建设,推动全区钢贸批发与物流业融合发展。加大对鲁中物流、金鼎实业等企业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稳定经营,不断扩展市场。(3)持续激发消费活力。着力打造“15分钟商圈”、夜经济示范街区各2个。策划举办文化旅游生活博览会、钢城音乐节等节会展会,开展消费券发放等优惠活动,激发市场消费活力。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借助高铁开通契机,加快9363军工文化产业园、寄母山文化艺术乡村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文体游、研学游、工业游、民宿游、露宿游景点。
(三)持续扩大有效投资。(1)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进70个总投资630亿元的省市区三级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130亿元以上。一产方面,推动棋山艾香田园综合体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等7个项目建设;二产方面,推进蓝海高纯纳米级单晶体纤维等35个项目建设;三产方面,加快齐鲁源产业融合等15个项目建设。民生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桲椤安置区等13个重点项目建设。园区平台建设方面,加快钢城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2)加大对上争取。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扶持方向,力争更多项目挤入国家和省、市扶持盘子,争取上级各类资金(政府专项债券除外)2亿元以上,谋划储备政府专项债券项目30个以上。(3)加强项目策划谋划。围绕招商策划项目,对照产业发展弱项,行业发展短板,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我区资源禀赋,开展有目的宣传推介。围绕主导产业策划项目,聚焦主导产业上下游,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扩大产业发展规模。围绕现有企业策划项目,特别是对规模较小又有生产能力的企业,发挥其人脉优势,支持和鼓励企业寻求合作伙伴,以企引企,实现优势互补,借力发展。
(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1)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支持制造业龙头企业加快“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争创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4个以上。加快5G网络建设布局,新建5G基站150个以上。依托数智亿丰跨境电商产业园,实现跨境电商体量不断膨胀,年内孵化培育跨境电商外贸企业3家。(2)强化企业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0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0%。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比达到35%,研发经费投入增长占比达到4.35%。(3)加快创新平台打造。推进区科创中心建设,大力发展创客空间、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打造全区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实验室、技术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5家。(4)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积极招引“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海右系列”等高端人才10人以上。自主培养汶源产业领军人才和青年创新创业人才10人。
(五)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1)大力推进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加快城子坡片区更新改造,南城子坡安置区完成主体工程,启动北城子坡安置区、保障性租赁住房和片区路网建设。加快推进桲椤、付家桥等片区更新改造。(2)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双泉路、健康大街等11条市政道路,新建“智慧公交”候车亭30个。优化提升6条公交线路,开通高铁站到新泰、沂源公交线路。对6个老旧小区(社区)进行改造,启动20个小区老旧水电暖管线改造,开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作。完成双山河等6处城区内涝点综合整治,改造提升污水管网15公里,实现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完成府前大街等6条市政道路绿化提升,新增绿化面积30万平方米。(3)推动高铁新区建设。加快推进站前广场、综合换乘枢纽,进一步优化路网结构,推动钢城至新泰、沂源方向道路建设,完成汶源大街、东外环等路段的综合整治。(4)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做好全区路灯及亮化设施的补建和维护,为城区已建、在建的8800杆路灯建立“健康档案”,施划公共停车位1000个。完成友谊大街等道路临街外立面和户外广告牌匾整治,建成垃圾分类厢房20座,开展线杆线缆专项整治行动,着力解决环境杂乱、空中“蜘蛛网”等难题。
(六)全面推动乡村振兴。(1)全力抓好粮食生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6.48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2.5万吨。(2)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山东未来畜禽种业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高端平台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实现全区畜牧业向高端高质迈进。大力发展“三黑”、蜜桃、艾草、嬴菊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由增产向增效转变,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2000亩以上。(3)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建清洁村庄40个,新增美丽乡村示范片1处。新改建乡村道路30公里、农村公路安防工程50公里,改造危桥3座。完成56个村的污水治理、38个村的供水管网改造,村级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七)深化改革协调发展。(1)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管理改革。按照公共资源交易管理“1235”工作思路和“四位一体”联合监管工作法,扎实推进全区公共资源交易“应进必进”和平台整合共享。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事项纳入全市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试点。(2)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优化营商环境调度推进机制,创优“钢好办”政务服务品牌。持续深化“双全双百”工程,大力推行歇业“一件事”,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降低市场主体运行成本。完善充实“泉惠企”平台,确保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快速兑现。落实好企业减税降费政策和各级奖补政策,用好“工业新六条”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快做大做强。(3)加快区域融合发展。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各项重点战略,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加强与新泰、沂源等毗邻县域交流合作,落实《钢城、新泰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促进两地优势资源共享共用,全力打造省会经济圈毗邻县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抓好东西部协作、济南临沂对口合作,推进交流互访和产业合作等相关工作落实落地。
(八)大力加强生态建设。(1)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开展重污染天气消除和臭氧污染防治“两大攻坚战”,深入开展工业污染源深度治理,完成焦化厂和鲁碧建材超低排放改造,加大施工工地、道路运输、料场堆场的扬尘管控,在城乡公交、环卫、运输等领域推广新能源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2)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大汶河10条支流综合治理,开展金鸡峡、白冶子小流域综合治理,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3平方公里。深入开展城乡污水治理,改造提升新兴水厂、双山水厂,推进半壁店子污水处理站建设,铺设污水管网3公里。(3)加大山体保护与开发。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完成退化林修复600亩、森林抚育1万亩。启动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矿山治理工程,完成颜庄街道埠东村矿山生态修复。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非法毁林、秸秆焚烧、乱排乱放等环境违法行为。(4)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加快水发年产20万吨无机纤维制备A级保温岩棉等48个项目建设。严格推进能耗双控和煤炭压减,严控“两高”及高耗水项目上马,创建市级绿色工厂4家。增强全民环保意识,提倡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应用,建设低碳社会。
(九)着力保障改善民生。(1)稳定就业形势。持续开展就业帮扶,统筹抓好重点群体就业,丰富招聘会形式渠道,为企业和劳动者牵线搭桥。新建零工公寓和零工市场,持续推进“职等你来e站”建设,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新增城镇就业2300人。(2)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紧扣打造教育高地目标,加快推进艾山学校改扩建一期工程,实施25处中小学校改造提升,为34处中小学增配教学仪器和体育器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全民参保,推动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应保尽保,各类保险扩面3300人。完成区养老服务中心二期项目建设,实施幸福食堂提质扩面工程,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强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市第八医院门诊医技综合楼、山东健康集团莱芜中心医院门诊住院综合诊疗楼投入使用,启动区中医医院二期、3个街道卫生院建设项目,推进村级卫生室建设。(3)全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标准打造图书馆、文化馆,提升美术馆、博物馆,深入开展“五位一体”全民阅读工作。深入挖掘钢铁文化、红色文化,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发展数字文化、创意文化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完善公共体育健身休闲配套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优待工作。统筹推进统一战线、双拥共建、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法律援助、人防消防、国防教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4)守牢安全底线。科学精准高效落实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乙类乙管”政策措施,全力抓好分级诊疗和医疗救治能力建设,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全力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持续抓好安全生产、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生态环境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安全、社会稳定、金融风险安全等工作。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