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城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情况
字号:
大 中 小



钢城区目前有区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分别为: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牟国故城遗址;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3处:雪蓑大字碑、棋山观村抗日烈士阵亡纪念碑、历山抗战旧址;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下古墩墓群、棋山后宫、九堂行宫、花雨山庙、佛洞子、澜头吴家老宅、黄庄抗日武装起义旧址、山地大型石墙遗址(鲁长城遗址莱芜段)、山东新华机械厂旧址;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雪蓑洞、侯家台墓群、丈八丘墓群、牛道碑、高家庄墓群、桲椤村关帝庙、西港吴家祠、“敕旌节孝”碑、清泥沟张氏老宅、澜头刘家老宅、疃里古楼、大官庄村关帝庙。
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
1、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石湾子村,2013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本体外围10米内是重点保护范围,30 米内是一般保护范围,西到山体,东到河岸,南北50米内是建设控制地带。
钢城区莱芜战役指挥所旧址,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石湾子村,是1917年修建的四合院房屋总占地面积为270平方米。1977年,山东省将其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2月23日正式对外开放。1947年2月20日-23日,陈毅、粟裕、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莱芜战役,歼灭国民党1个“绥靖”区指挥部、2个军部、7个师共5.6万余人的重大胜利,被誉为“杰出的歼灭战”和“运动战的光辉范例”,是彪炳史册的红色经典和世界军事史上百战经典之一。莱芜战役指挥所于2005年被山东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15年被山东省党委研究室命名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
2、牟国故城遗址,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赵家泉村,2013年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牟城遗址城墙建于辛庄河东的高台地上,城南半部被赵家泉村所叠压.城墙呈长方形,南北长620米,东西宽520米.墙四角为弧线.现仅存北墙和西北一段残墙基,墙基残存高2米余,上宽1-2米.城内北部较高,应为内城.原有东、南墙外有城壕,宽约5米,深约3米。主体文物保护范围外围120米内是建设控制地带。
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情况(3处)
1、雪蓑大字碑,位于济南市钢城区棋山国家森林公园棋山观村,属碑刻。201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称由原来的“玄之又玄碑”更名为“雪蓑大字碑”。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碑圆额,高3.13米,宽1.18米,厚0.42米。龟座。外有碑亭。石基,砖砌四柱,顶饰绿琉璃瓦。碑阳为雪蓑书“玄之又玄”四个行草大字,阴刻。中杂小字碑文,不规则,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勒石。碑阴是“大功德盖造施主”题额,下为捐款者名单。“玄之又玄”石刻笔法奇古,极有个性,是明代著名书法家雪蓑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石刻。莱芜战役中因飞机轰炸碑身裂三条裂纹。主体文物外围50米内是建设控制地带。
2、棋山观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2015年7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钢城区棋山国家森林公园棋山观村,属近现代重要史迹类烈士墓和纪念设施。199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统计年代为1941年。碑呈二层檐亭状,高3.35米。碑身正四棱柱形,高2.08米,每面宽0.76米。有碑帽。碑台方形,边长3米,碑阳中竖刻“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楷书大字,右刻“陆军第十八集团军山东纵队第一旅”,左刻“徐向前题”。东面刻抗日阵亡烈士英名,西面刻排级干部50人的英名及简介,碑阴为烈士碑记。另在碑西侧有一碑,亦有碑帽,记载了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匪患事件以及在匪患中遭难的烈士。自然腐蚀及年久失修等原因都对该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主体文物保护范围外50米内是建设控制地带。
3、历山抗战旧址,2015年7月,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上历山后村,属军事设施遗址,统计年代为清代,是莱芜境内发现的寨墙保存较好,绵延跨度最长的山寨遗址,山寨遗址位于历山山顶,绵延800米长,占地1万多平方米,寨房千余间,分大寨、二寨、三寨。1939年农历五月初七,抗日军队一部在此阻击日军,打死打伤日军若干。战后,村民们含泪把烈士们埋在了二寨前面的一块平地里。历山顶,有一奶奶庙,1942年被日军炮火炸毁,1984年重修。庙前有一残碑。
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情况(9处)
1、下古墩墓群,199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古墩村西南,占地35923平方米,属普通墓葬,统计年代为春秋战国时期。古墩村西的亓家林地,九龙山南.是黄沙土地,占地东西长约250米,宽约100米.墓地东侧曾出土过铜戈、铜剑、铜胄等。墓地所在地属于山南的平原地带,地势平坦,墓群多次被盗,保存情况较好。主体文物外围50米是建设控制地带。
2、棋山后宫,2004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钢城区棋山国家森林公园棋山观村东南棋山山阴,属坛庙祠堂类古建筑,统计年代为明朝至今,1959年左右遭到重大破坏。棋山后宫占地南北50米,宽22米,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明天启、清康熙、乾隆、同治先后四次重修。中有泰山大殿,大殿内有碧霞元君像。后有观音大殿,有观音、普贤、九莲等菩萨像。泰山大殿门匾为“慈航普渡”,上联是“门口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下联为“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嶼低”。院内有四块石碑。一为乾隆九年立,一为同治八年立,叙述了后宫建设和增修沿革,另两块为残碑。1999年由民间自发筹资260余万元进行了修复,恢复修缮了泰山殿、观音殿两主殿。主体文物保护范围外10米内为建设控制地带。
3、九堂行宫,2015年5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属坛庙祠堂类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宋家庄社区,现在为村民卞杨德家宅的一部分。现存无梁殿及门阁。无梁殿坐落在院落北部,三间。东西长约9米,进深约5米,高约6米。硬山顶,顶覆小青瓦,门框、房顶全用砖发碹而成。门阁在南,东西长4.2米,进深4.2米,高3米,门洞用石发碹,高2.5米,宽1.5米,阁顶是平台,东北角长一棵柏树,门阁前方原置一对石狮,现埋于地下。院内存一石匾,长1.13米,宽1.46米,厚0.15米,上阴刻“九堂行宫”四个大字,右有“万历三十三年岁次”,左有“乙巳孟春吉旦立”楷书,阴刻。九堂行宫是本地现存重要的古建筑,其正殿形制独特,是莱芜市保存的唯一一处无梁古建筑。其门阁建筑亦有独特之处。废弃后作为村民宅院之一部分,年久失修,加之利用不合理,保存状况不佳。主体文物保护范围外围10米内是重点保护范围,50米内是建设控制地带。
4、花雨山庙,2015年5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属坛庙祠堂类古建筑。统计年代为明代、清代。位于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澜头村西南花雨山北麓.院内西边的高台上,建着玉皇大帝庙,南北两侧有王母阁和观音庙,面东.王母阁和观音庙为穹庐顶.北面有关帝庙.院内有"重修关帝庙铭记"碑,有"重修王母阁记"碑,为清乾隆四十(1775)年刻.北门墙上有三块残碑,一个写" 弘治十三年(1500)知县冯……”字,一块有“儒释道流佛者遗今花峪泉邑……庵主德聪选低圆保……”字样,一块有“……堂记”字。院内还有一莲花墩天地炉,侧有“天地贞月”字样。因自然腐蚀、年久失修等原因都对该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主体文物保护范围外围10米内是重点保护范围,50米内是建设控制地带。
5、佛洞子,2018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钢城区棋山国家森林公园棋山观村南岭。属石窟寺。占地400平方米,统计年代为宋代。北石窟有两个,两窟中间原为玉皇宫,现已重修。两石窟都为巨石凿成,砂石质,面南。东石窟进深2.2米,高1.8米,佛台高0.5米,石窟凿刻时间为宋大观三年(1109)8月21日至12月30日。院外南边还有一石窟,面北。往西60米处有几块巨石,里有一面北石窟和一面东石龛。院内还有一石鼓,高90厘米,腹中周长2.6米,腹部阴刻“宋禅□塔”字样。主体文物保护范围周边10米内是重点保护范围,周边50米内是建设控制地带
6、澜头吴家老宅,2018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澜头村,为“吴家三兄弟”的老宅。老宅有三栋,最后面一栋最有特色,保存最为完好。是一标准的北方四合院,正房为一有着多级台阶的古楼,古楼高达十几米,为二层砖砌小楼,建筑典雅,台明、栏杆、石狮等一应俱全,台阶分两层,共15级,东屋、西屋保存完好。侧房为观花楼凉亭。院内的东屋、西屋、南屋门窗雕刻精美。另外两栋无论从规格上,还是从保存状况上,都比这一栋差,中间一栋的古门楼保存完好。从整体来看,澜头的吴家老宅占据了长达几十米的街道,规模较大。为研究清代时期莱芜当地建筑艺术提供了较好的实物资料。
7、黄庄抗日武装起义旧址,2018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旧址位于济南市钢城区黄庄镇黄庄一村,占地南北长24米,东西宽14米,有北屋4间,东屋3间,西屋1间,南屋3间,南大门,有阁子,均为石基,现仅存一点南屋墙基和一段约5米长的残东墙,东墙为大石砌成.1938年3月12日上午,100多名队员在南阁子里集合,宣布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第十二中队成立,边裕鲲任中队长,刘子升、房连三任副中队长,开始了黄庄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现在南阁子的房屋已经大部分无存。2017年在旧址西南方向千米处建设了黄庄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展馆以大量真实、珍贵的图片和翔实的文字材料,详细记载反映了黄庄抗日武装起义历史背景,事件经过以及广大沂蒙山区人民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
8、山地大型石墙遗址(鲁长城遗址莱芜段),2018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鲁长城位于莱芜南部山区,目前在莱芜境内发现30余公里,横跨莱芜区钢城区,西起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南白塔村崇崖山,东至钢城区黄羊山与青羊崮一带。长城遗迹均位于山岭北侧,由石砌的城墙与城堡组成,在埠东南与五龙村北一带保存较好。现存城墙的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高处可达2米以上,厚度为1.2米至2.8米,较厚处在石砌城墙中间夹杂沙土碎石。城墙多修筑于两山之间的平缓地带,并于山顶之上构筑城堡和防卫哨所,悬崖绝壁之处则往往依据自然天险。城堡多呈圆形或近圆形,居于山顶最高处,由2至3个城圈依山势修建。城堡内中央部位常见有圆形或方形石砌建筑。
9、山东新华翻砂厂旧址,2018年6月,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东新华翻砂厂旧址位于济南市钢城区高新区东部山区,依山就势在青杨崮九条山沟里,分别建设了机关厂部和铸造车间(101)、机加车间(102)、总装车间(103)、硝铵炸药车间(104)、木工车间(105)五个主要厂区。其中104车间被部队使用。1、机关厂部。位于大上峪村北的北山坡上,建筑面积51377㎡。2、101车间为铸造车间。位于大上峪村南山坡,建筑面积11617㎡。3、102车间为机加工车间。位于灰菜峪村北向阳峪,建筑面积12972㎡。4、103车间为总装车间。位于东峪村南山坡,建筑面积2310㎡。5、105车间为木工车间。位于205国道以东、宋家庄社区以西。建筑面积15495㎡。山东新华翻砂厂是1966年建设的山东省小三线最大规模杀伤武器生产基地之一, 1998年整体搬迁至泰安市泰山区,2007年政策性破产。是山东省乃至全国小三线工程最具代表意义的军工企业样本之一。2017年按照市委部署,依托原山东新华翻砂厂102车间电泳喷漆生产线、洞体车间,规划建设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基地。
四、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情况(12处)
1、雪蓑洞,2000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属摩崖石刻,统计年代为明代。雪蓑洞洞口位于济南市钢城区棋山国家森林公园棋山观村南的棋山山阴岩石上,“雪蓑洞”三字为草书,字迹飘逸,题于丁丑年,字宽2.5米,高0.75米。雪蓑洞,相传明代著名书法家雪蓑子在此住过,洞内最高1.6米,洞内面积150余平方米。主体文物保护范围周边10米内是重点保护范围,周边50米内是建设控制地带。
2、侯家台墓群,199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属名人或贵族墓,统计年代为东周,占地为15000平方米。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侯家台村东北的高台地,于1977年侯家台砖瓦厂取土时发现。出土的随葬品有:铜戈、铜镞、石锛、石凿、玉镯、玉环、佛珠、骨雕葫芦等。根据随葬品分析,这一墓群的时间应是春秋晚期至战国。随着村民取土,墓群西部被破坏,其他部分完好。该墓群年代久远,内涵丰富,对研究莱芜地区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3、丈八丘墓碑群,199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属碑刻。统计年代为明代、清代。位于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丈八丘村南青羊崮北,有6通碑,面东。葛二公碑立于顺治二年,葛三公墓碑立于康熙三十一年,葛四公碑立于康熙四十五年。还有一块“继世宗派图”碑,为康熙五十八年立,左右刻着“继往开来作千古佳兆,承先启后为万代流芳”字对,中间刻着葛氏宗族九辈人的姓名。另还有三块碑,分别为光绪三十一年立,同治九年立和民国三十六年立。该墓群为葛氏家族墓群,墓碑保存完好,墓穴多次被盗。
4、牛道碑,1998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属碑刻。统计年代为清光绪十七年。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高峪村西,双杨桥村东。碑身高1.5米,宽1.4米,厚0.22米,据碑文记载,立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邑庠生魏麟星撰书。碑文记叙了当时高峪村因到西留泉饮牛,牛路窄,与双杨桥村争端,县令判牛道一事。石碑碑身有所破损,字迹尚清晰可辨。该碑对研究当地的民间历史具有一定的价值。主体文物保护范围外围10米内是重点保护范围,50米内是建设控制地带。
5、高家庄墓群,2015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钢城区棋山国家森林公园高家庄村。是春秋战国时期墓群。出土过部分青铜器和玉器,现存市文物办库房。该墓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6、桲椤村关帝庙,2015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桲椤村。飞檐斗角宫殿式建筑,坐北向南,庙东西长3米,南北长3.5米,庙内有关帝塑像。门外两侧墙壁上嵌着两块石碑,东壁上石碑记载着当时迁庙的原因,过程及出资人,为“大清嘉庆拾捌年(1813年)岁次癸酉荷月立”。西壁石碑刻有木工石工泥工塑工之名。
7、西港吴家祠,2015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氏家祠位于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西港村,占地面积544平方米,其中大殿建筑面积99.6平方米,内有吴来朝铜塑像,东、西、北三面墙壁彩绘吴氏七世祖吴来朝在山西荣河任知县时的事迹,铜像两侧是吴来朝及其子孙“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生平简介。院内东西两厢建有碑廊,建筑面积85.28平方米,主旨是为莱芜吴氏族人中的革命烈士;县团级及以上革命干部;受到省级以上政府表彰的优秀人物;家族名人树碑立传。以期彰显历史文化,教化当今世人。
莱芜吴氏自明朝洪武三年迁至莱芜东港,迄今已历六百五十余年。吴氏一脉四世开科,甲第云联,忠义孝廉,袭世昌盛,文韬武略,才隽盈门。“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吴门佳话千古传颂。七世祖吴来朝(1540-1620)万历三年贡生,任山西荣河县(今万荣县)知县。在任垦荒种田,兴办学校,兴利除弊,修桥铺路,使一蛮荒贫瘠之县成为富庶之地,人民安居乐业。卸任回乡后,荣河县民感其恩德,送万民伞,携砖瓦木料水土,跋越千里,赴莱城置东关吉地,建“荣河遗爱”吴公生祠,并用荣河水土为其塑像;壁上彩绘其在荣河的政绩:过秤收茅,扬鞭耕地,执尺间苗,汲水浇田,养蚕缫丝,纺线织布,巡视农桑,拜贤访老,讲经课士,攀辕送行。撰楹联“嬴城建祠临汶水,茅山遗爱在荣河”。后经清朝康熙、同治年间两次重修,益增其盛其荣。
长河落日,世事无恒,情有天人无助,吴公生祠于历史变迁中颓毁湮灭,子孙惶恐不安。家祠是寻根问祖之上源,光前裕后之福地,万不可荒废。重修家祠,再振族声已成阖族共期。而今盛世乾乾,孝道煌煌,适逢举国弘孝倡廉之天时,又得西港喜迁之地利,更有吴氏宗亲同心同德之人和,吴氏家祠以西港大支祠堂为基址,申请政府文物保护重修,2015年被莱芜市钢城区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于2018年兴工,今幸事毕功成。
百善之间天地寿,厚德之上子孙福。吴氏族亲,同气连枝。自此,根在莱芜吴氏一族,同披祖荫,共沐上德,心怀恤悯。聆祖训常常思道义,惜同根处处有天伦。此为初心,亦为恒心。
8、“敕旌节孝”碑,2015年,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敕旌节孝”碑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庙子村,清光绪十一年为庠生高福田之妻段氏立。碑本体:高:1.95米, 宽:0.56米 ,厚0.2米。碑帽:高:1.05米,宽0.84米 ,厚0.2米。碑亭:东西长2.8米,南北宽2米,高5.65米。台基:东西5.1米,南北6.3米。碑帽上书“圣旨”二字,碑身大字为“敕旌节孝”,两边的颂联上联:寡母依孀妇 娱志承欢 能继桑榆晚景,下联:育女兼抚孤 移花接木 永传松柏贞心。落款为:皇清光绪十一年为庠生高福田之妻段氏立。清光绪年间莱芜县颜庄下北港村(现钢城区颜庄镇下北港村)大户之女段氏与蒙阴县兴隆村(现钢城区艾山街道办庙子村)高福田成亲。高福田颇有文才,书法亦好,二八之年就闻名乡里,时称最年轻庠生。高段两家门当户对。虽高重病在身,段氏毅然嫁入高家。婚后不久,高福田病故。为传承香火延续后代,段氏做主将自己的胞妹嫁于夫弟高春田,并约定生子由段氏抚养。翌年,胞妹果生一子随后过继于段氏,段氏视为己出并抚养成人,终生未改嫁。段氏坚守妇道,孝敬公婆,妯娌团结,邻里和睦,疼爱晚辈,深得乡人好评,人称贞节孝女。段氏事迹感动乡邻,赖有识之士上达天听,故御赐节孝匾,遂立节孝碑,邀戏团连唱数日。节孝碑“文革”时被推倒,碑座损坏已失。碑帽碑体完好。现高家后人将此碑立于原址并建碑亭一座。
9、清泥沟张氏老宅,2018年5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钢城区106处文物点之一,清末建筑,属古建筑类。清泥沟张氏老宅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艾山街道清泥沟村,为清泥沟张华所有。始建于清末,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为一所四合院瓦房建筑,现存北面二层楼房1间,起脊小瓦挂顶。平房4间,西面有简易住房3间,西南简易大门1座。张氏现存的地契、房契、文书等材料佐证,张氏祖上曾举办杏林、药铺,现遗留有相关木制牌匾、药箱、药碾子等家具、药具等若干件。
据考,解放前期,清泥沟村方圆数公里缺医少药,为解决群众有病就医难的燃眉之急,张家无私让出该四合院,让政府开办“药铺”,先后有高洪山、高洪珠,刘家绂等多名老中医在这里开办诊所,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医便利。
10、澜头刘家老宅,2018年5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清末建筑,属古建筑类。位于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澜头村,为刘荣恒老宅。老宅位于村东部南北大街西侧,比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吴家老宅,房屋建筑面积35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四周围墙、两进大门和三进院落组成。有北屋4间、东屋3间配殿、西屋3间配殿、大门楼1间及院墙等。房屋属典型四梁八柱、石基、砖石墙、小黑瓦结构。院内房屋门窗、墙面现存雕刻完好、精美。为研究清代时期莱芜当地建筑艺术提供了较好的实物资料。
11、疃里古楼,2018年5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钢城区106处文物点之一,民国建筑,属古建筑类。位于济南市钢城区颜庄镇疃里村,现为集体所有。始建于1929年,是魏氏酒坊看门楼。上下两层,砖石结构,顶层起脊,青小瓦铺成,二楼的东西墙各开两个小窗户。古楼保存较好,与古楼北斜对面遗存的古民居东西配殿,紧邻的观音堂遥相呼应,浑然一体,隐隐传递出久远的历史韵味。
12、大官庄村关帝庙,2018年5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钢城区106处文物点之一,清代建筑,属古建筑类。位于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大官庄村,属集体所有。整个建筑为不规则梯形,前面为关帝庙,后院为观音堂,现存一嘉庆九年碑。据说,观音像当时为倒坐,坐南朝北,取观音“到”了之意。现在观音堂仅存大殿遗址。据考,当时观音堂大殿非常宏伟,大殿西边有一柴院,前面是庭院。现在大殿的墙体尚存,其用石考究整饬。在大殿的不远处,有一石堰,上面一块石头上刻有“功小意久 乾隆五十六年六月建”的字样,为当时护殿的石堰。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