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庄镇:无纺布“织出”省级特色小镇
发布日期:2017-11-20 09:08 信息来源: 钢城区 浏览次数: 字体:

11月16日,在山东新宜佳地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加紧生产,赶制订单

11月16日下午,位于钢城工业区(颜庄镇)的新宜佳地毯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工人师傅们正在紧张地进行生产作业。“根据目前公司产能,订单已经排到明年2月份,现在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工,确保按时保质交货。”企业负责人李西刚介绍。

2012年,作为钢城区第一家无纺产业地毯,新宜佳地毯落户颜庄镇。短短几年时间里,公司通过产学研,相继推出数码印花、压花等新工艺,其中,针刺工艺水平居国内前列,产品除供往浙江、上海、广州等地外,还出口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多个国家。

依托新宜佳的辐射和带动作用,2013年,众信汽车内饰、雅文地毯和润泽滤材、锦新化纤项目等先后落户颜庄镇。在此基础上,颜庄镇先后到北京、苏州、雄安新区等地组织招商活动,新招引年产15000吨功能性环保涤纶短纤维、年产10000吨高强丙纶纤维、纺粘长丝土工布等无纺产业大项目7个,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与此相对应的,无纺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不断加快建设步伐,众信汽车内饰二期、新宜佳地毯三期等项目也都纷纷扩建。目前,该镇已逐步形成了从原料加工到终端产品、从单纯生产到科技研发完整的无纺产业链条。

同时,依托已经入驻无纺产业园区的十余家企业,颜庄镇着力打造“政、金、产、学、研、市”六位一体的“山东省无纺产业特色小镇”。该镇聘请山东城乡规划设计院、中国非织造行业协会,科学编制特色小镇的综合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技术,联合新宜佳、金地、瑞祥、佳和、新源等我市80多家无纺企业,成立了莱芜市无纺产业协会,并成功举办首届无纺产业发展大会,以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无纺产业创新发展,打造省级无纺产业特色小镇。目前,颜庄无纺布小镇已成功入选省级特色小镇。

相关解读

全市非钢产业占比提高到6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较年初提高1.2个百分点,与之对应的,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21.6亿元,同比增长27.3%,增速创2011年底以来新高。

数字的背后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着力改造提升钢铁、化工、机械等传统工业,加快培育壮大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健康+”等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放到实体经济振兴上。大力改造提升钢铁等传统产业,加快镁合金汽车部件、莱钢10万吨高性能合金特种粉末、金雷风电大兆瓦风力发电主轴等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文体旅游、食品饮料及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生物与医药、新能源与技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纳税增20%以上。持续推进航空体育、无纺布、节水灌溉装备等特色产业发展,雪野航空运动休闲小镇入选国家级特色小镇,颜庄无纺布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我市获评创建节水灌溉产品质量提升示范区。深入开展企业困难“摸排消”活动,大力实施扶强、扶优、扶新“三扶”企业培育工程,筛选推进30家重点企业、30个重点项目,用好科技特派员、金融联络员、驻企督导联络员“三支队伍”,前三季度41家企业纳税增幅在50%以上,其中阿尔普尔等17家企业增幅在200%以上。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脚在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上。坚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宾引客,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积极开展专业招商、产业链招商和资源环境招商。前三季度,全市完成招商引资163.88亿元。从严从实推进项目建设,“双十”重大项目全面展开,年初筛选确定的30个投资规模较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加速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储备项目达427个。注重培植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实施“高成长企业培育工程”“中小微企业成长计划”和“企业家培训计划”,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加快重点园区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引导高新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改革创新示范区,鼓励雪野旅游区积极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旅游休闲区,推动经济开发区加快建设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不锈钢精深加工基地,支持农高区争创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脚在“三去一降一补”上。去产能方面,积极落实钢铁124万吨、煤炭30万吨产能压减任务,目前,已全部完成。在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钢结构建筑的实施意见》和《莱芜市钢结构建筑应用促进条例》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钢结构产业发展。去库存方面,全市新建商品房待售面积降至45.8万平方米,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周转天数6.5天。去杠杆方面,9月末规模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个百分点。降成本方面,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降低1.5元;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费用同比降低0.6元。补短板方面,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年初提高1.2个百分点。

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脚在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上。配套出台了《莱芜市“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莱芜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大力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加快成果专利创造转化、推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前三季度,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56%,居全省第六位,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7.56件,占全省第五位。强力推动引才聚才,着力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坚持“用事业成就人、用感情温暖人、用待遇留住人、用制度激励人”,健全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落实好高层次人才公寓、“购房券”、人才“绿卡”、创业引导基金等政策措施,加快济莱协作区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标准经济引领和质量强市战略,积极开展“寻标、对标、提标、达标”活动,加快实施质量认证和名牌创建行动,培育了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著名品牌。

点评
走好实体经济“供给侧”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有专家表示,检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否落地见效,关键还是要看能否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振兴。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更是区域乃至一个国家强盛根基所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摆在首位。

就莱芜而言,推动转调、深化协作、促进创新、构建和谐,加快建设“实力莱芜”“活力莱芜”“魅力莱芜”“生态莱芜”“幸福莱芜”,努力实现在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全省前列目标,大抓实体经济,大抓工业是关键。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而实现发展,必须有一大批支柱产业和支柱企业来支撑。抓住了这条主线,就抓住了莱芜立市强市的生命线,抓住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线。走好实体经济“供给侧”之路,一方面,要大力改造提升钢铁等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聚焦聚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做到从“一条腿走路”到“多点开花”,加快做优存量、做强增量、做大总量,努力实现莱芜经济高端、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鲁公安网备:37120202000081

济南钢城区人民政府

济南钢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鲁ICP0907992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