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六十年
从贫穷到富裕
——— 卞家泉村的六十年变迁
卞家泉村坐落在钢城区高新园,南与新泰市交界,占地1000余亩,现有人口1467人。从地薄人口少的贫困村,到“莱芜市手机第一村”,再到如今人均年收入逾7000元。60年风雨路,卞家泉村从贫穷走向富裕。
村西的河,静静地淌了数百年,见证着卞家泉村的变迁。村到底是什么时候建的,已无处查询;但此处山多地少,村民世世代代生活困难,则是众口一致的。60年前,这里的农民“半年糠菜半年粮”,住着破草房,下雨时“外边大下,里边小下,外边不下,里边嘀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子开始好过。1970年,为了腾地种田,卞家泉村从河西的平坦地搬到河东的山岭,全村800位村民用木车推、石头垒,花费了近两年时间亲手建起了新家园。搬迁后,不仅粮食产量增多了,村里与外界也多了往来。
改革开放以来,卞家泉村民依托莱钢,跑起了运输。当时村里共有400多户人口,却拥有300多辆农用运输车,专门给莱钢运煤、钢渣、水渣等,一辆车平均每天可赚百余元。钱越赚越多,有经济头脑的村民成立了运输公司,村里出现了很多“小老板”。为了方便运输,有200多位村民于1996年就买上了手机,这在当时的莱芜农村可是个新鲜事。1997年移动公司专门给卞家泉村颁发了“莱芜市手机第一村”的荣誉证书。
1998年,205国道拓宽到村南头,直通新泰市,原寨子乡在卞家泉村建起了山东省鲁中炉料市场,卞家泉村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村里沿国道建起了20多栋商住楼,做经销、物流、批发、餐饮等生意。部分运输公司升级为物流公司,为莱钢进、送、销原料和产品。生意越做越红火,村里逐渐出现了葛现利、李传华、李加水等一批身家过千万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成立的企业安排了大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在全村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目前全村共有70多位民营企业家奋斗在创业大军中。
现在,卞家泉村依托高新园,租赁厂房发展经济,2008年,仅靠租赁厂房就收入110万元。2003年,村里投资150万元新建了学校,让孩子们从以前的危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为改善村民生活,村里每年人均发5袋面粉,逢年过节还给老人们发放福利。
富起来的卞家泉人,不忘回报社会,去年四川发生8级大地震,村两委组织捐款活动,村民踊跃捐献善款30余万元。
▲2003年,卞家泉村投资150万元新建的小学投入使用,取代了原来的危房学校。目前全校共有180名学生、16位教师。2008年,该校被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图为该校的学生在校园操场上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