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村新型社区之一,九龙家园社区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可以集中安置9个村的5000多户、1.7万人居住,“腾挪”土地2200亩———
艾山:“九龙”腾挪天地阔
“130多平米的房子,楼下还有车库,我们的生活与城里人一样了。”眼看自家即将入住的新楼房,钢城区艾山街道徐家庄村村民吴茂贤,每天都忍不住要到工地上转转。“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现在就要住楼房了,心里高兴啊。”6月26日,在艾山街道九龙家园社区建设工地上,52岁的吴茂贤乐呵呵地介绍他家的新居。
2007年,艾山街道为使“农民向城镇集中”,规划建设集中住宅小区——— 九龙家园,对东部城区的9个村实施整体搬迁。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居民楼60栋,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已经有700户居民乔迁新居。“两年多过去了,从独门独院到楼上楼下,从散居田园到集中居住,艾山农民改变的不仅仅是居住条件,更重要的是思想观念。”艾山街道党委书记刘俊祥说。
吴茂信是九龙家园的第一批住户,今年5月份搬进了刚装修好的新家。作为徐家庄村的拆迁户,他拿到了8万多元的拆迁补偿金,以每平方米1096元的价格买到了一套135平米的新居。“像我家这样的房子,在城里买的话少说也要两三千元一平方,现在政府开发,我们老百姓买房很实惠。小区的配套设施很齐全,干净整洁,住得忒舒心了。”吴茂信的脸上洋溢着怡然的笑容。“打造农民集中居住区,不仅让农民住上楼,还要实现‘富住楼',要搬得起,住得起,养得起。”党委书记刘俊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九龙家园的住户全部搬迁完后,旧村拆迁可节约出土地2200多亩,然后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土地资产运营,发展三产服务业,向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这样一来,村级经济发展和失地农民的收入就都有了保障。
农民集中居住后,供水、供电、道路、绿化、亮化、社区服务设施,全部由政府买单。“我们村已经有40多户搬到了新居,他们都说九龙家园环境好、设施好。现在二期工程一盖起来就掀起了购房热,村里很多人付上款,在排队等着分二期的房子呢。”清泥沟村党支部书记张瑞安说。据了解,二期工程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可安置2000户,计划2011年完工。
记者点评:观念一变天地宽。艾山街道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让农民享受更好居住条件的同时,节省土地2200亩,实现了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渐变。